嘉仁陪诊正帮老人把 “看病难” 变成 “看病暖”—— 嘉仁陪诊的日常
清晨 7 点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楼前,陪诊师小陈已经推着轮椅等在门口。今天她要接 82 岁的刘大爷做复查,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,独自就医时曾在医院迷过路。“大爷,您先坐这儿歇会儿,我去取预约号,咱今天检查都安排在一楼,不用爬楼梯。” 小陈边说边帮老人整理好衣领,轮椅扶手上早已放好了温水杯。
在天津,像小陈这样的陪诊师,正成为越来越多老人就医路上的 “贴心拐杖”。嘉仁陪诊用三年时间,把 “陪老人看病” 这件事做到了细致入微 —— 从帮着挂号取药,到记住老人的用药禁忌,甚至能提前想到 “检查时要穿容易穿脱的鞋子”。
一、陪诊师的 “三件宝”:细心、耐心、同理心
“张奶奶,您上次说吃降压药后有点头晕,一会儿见到医生可得好好说说。” 陪诊师小李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,上面记着每位老人的 “就医小档案”—— 不仅有病史、过敏史,还有 “喜欢喝温热水”“听力左耳差一点” 这类细节。
展开剩余77%这是嘉仁陪诊陪诊师的日常:
提前 “备课”:前一天会给老人打电话,确认 “早上有没有吃饭”“需要带哪些检查单”,顺便聊两句家常,缓解老人对就医的紧张; 现场 “护航”:帮着拎包、推轮椅,候诊时给老人读报纸解闷,医生问诊时站在老人侧前方(方便听清),用老人能懂的话重复医嘱(比如把 “低盐饮食” 说成 “炒菜少放半勺盐”); 事后 “兜底”:取完药会逐盒核对,在药盒上贴 “早饭后吃 1 片” 的大字贴,到家后还会给老人子女发消息:“已安全送回,药已按顿分好,医生说下周三再复查”。有次陪 90 岁的王爷爷看病,老人突然想吃门口的糖炒栗子,小陈特意绕路去买,剥好装在保鲜盒里。“其实陪老人看病,不光要办手续,还得懂他们的心思 —— 有时候一句‘您慢慢走,不急’,比啥都管用。” 小陈说。
二、把 “就医坎” 变成 “顺心路”,这些细节最暖
天津的老人们总说:“医院太大,流程太绕,年轻人都晕,何况我们。” 嘉仁陪诊的陪诊师们,就像给老人画了一张 “就医地图”,把每个坎都变成能轻松迈过的台阶。
刘大爷的女儿第一次请陪诊时,反复叮嘱 “我爸腿不好,千万别让他多走路”。结果陪诊师不仅提前预约了 “轮椅优先通道”,还发现老人的检查单里有一项可以在社区医院做 ——“咱们先在大医院看医生,抽血化验这类检查,明天我陪您去家附近的社区医院,不用再跑远路”。
嘉仁陪诊正帮老人把 “看病难” 变成 “看病暖”—— 嘉仁陪诊的日常
这样的 “灵活调整” 在服务中很常见:
知道老人早上起得早,会把就诊时间约在 9 点(避开早高峰人流); 带糖尿病老人看病时,包里总备着无糖饼干(防止检查时间长导致低血糖); 遇到需要空腹的检查,会提前准备热粥(检查完就能趁热喝)。“以前带老伴看病,我得提前一天就紧张,现在把老人交给嘉仁的陪诊师,我在外地也能放心。” 这是刘大爷女儿在反馈里写的话。
三、不止陪看病,更是陪 “心安”
嘉仁陪诊的陪诊师们,还常遇到老人的 “小请求”:“姑娘,能帮我给儿子打个电话不?就说我看完了,没事”“这是我孙子的照片,你看看帅不帅”。他们渐渐明白,老人需要的不只是 “有人代办手续”,更是 “有人陪着说话”。
有位独居的李奶奶,每次看完病都要拉着陪诊师多聊会儿:“你们比我家孩子还耐心,我要是总麻烦你们,会不会不好?” 陪诊师总会笑着说:“您下次想看菊花展,要是没人陪,也能叫我们呀。”
现在嘉仁陪诊的服务已经覆盖天津 18 家三甲医院和 2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陪诊师里既有熟悉社区老人情况的社区便民服务工作者,也有刚从护校毕业、充满活力的实习护士。社区便民服务工作者懂老人心思,能聊到一块儿;实习护士有专业护理知识,处理基础护理问题得心应手。他们都有着充足的体力精力,和老人打交道时亲和力满满。“我们招人的时候,不只要看会不会用自助机,更要看‘是不是真的对老人好’。” 嘉仁陪诊负责人说。
嘉仁陪诊正帮老人把 “看病难” 变成 “看病暖”—— 嘉仁陪诊的日常
四、在天津,这样的 “暖心事” 每天都在发生
当陪诊师推着轮椅穿过医院走廊,当老人接过剥好的栗子露出笑容,当子女收到 “老人已安全到家” 的消息 —— 这些瞬间,都在悄悄改变 “老人看病难” 的现状。
就像一位老人在感谢信里写的:“以前去医院像闯难关,现在有你们陪着,觉得医院也不那么可怕了。”
在天津,如果您家里有老人独自就医犯难,不妨试试联系嘉仁陪诊。这些带着温度的陪诊师,会把每一次就医都变成 “安心的旅程”—— 因为他们知道,帮老人看好病,就是帮远方的子女尽份心。
(嘉仁陪诊目前开通天津 24 小时预约服务,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或电话预约,首次预约可获赠 “老人就医应急包” 一份)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