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丹,又说错话了。
在最新一期的综艺节目《五十公里桃花坞》中,宁静在厨房里煲着鸡汤,原本是一个温馨的场景,可因为朱丹的一番话,却掀起了轩然大波。她随口一句话,“俩鸡腿给弟弟吃,翅尖留给静姐和欧阳娣娣”,看似平常,却激起了无数网友的不满和质疑。
这句简单的食物分配,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弹幕一片纷飞,“凭啥妹妹没有鸡腿”、“这重男轻女的思维也太明显了吧”,各种声音瞬间充斥在屏幕上。宁静迅速反应,半开玩笑地缓和气氛:“我们小时候也是被看重的人才能吃鸡腿。”她话中有意调侃,试图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。然而,朱丹却完全没有领会到其中的含蓄,依旧坚持说:“弟弟们还在长身体。”
大家不禁要问:周翊然25岁,董思成28岁,哪里还需要“长身体”?反而欧阳娣娣才21岁,她更需要补充营养。无论是年龄还是体格,显然应该是欧阳娣娣得到鸡腿才对。
这一幕播出后,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,网友们纷纷批评朱丹“重男轻女”,并指出她的言行与现代社会关于性别平等的观念格格不入。更有网友翻出了她过去在育儿节目中的言论——“让姐姐照顾弟弟”,再次质疑她在家庭中是否也存在这种性别偏见。
展开剩余76%本来通过“朱丹式表达”重获路人缘的她,因这次失言,再次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如果单从节目中的表现来看,朱丹的言论确实暴露出她潜意识中存在的“重男轻女”观念。这种观念,往往源于个人的成长经历,尤其是在那些传统文化较为深厚的家庭中,男孩往往被认为更具责任感,更有能力撑起家庭。而女孩,从小就被教导要温顺、体贴,甚至要“让着”男孩,把家庭的利益置于自己的个人需求之上。
01 “爱男”背后,家庭与成长的烙印
朱丹的这种性别偏好,并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与她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。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,三岁时父亲因肺结核被隔离,朱丹便被送到了外婆家。五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,家中失去了顶梁柱,母亲独自承担起抚养她的责任。然而,生活依然艰难,母女俩只能挤在纺织厂的小屋里,靠着母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,甚至只能吃别人剩下的白菜和萝卜。
直到九岁,母亲再婚,家庭经济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。这些艰难的岁月,让朱丹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,养成了敏感和自卑的性格,内心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关爱。而在她的潜意识里,男性被认为是家庭的支柱,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。因此,她也不自觉地给予男性更多的关注和偏爱。
这种观念,随着岁月的推移,逐渐固化,成为她日常行为的一部分,甚至在面对平凡的食物分配时也能体现出来。她对男性的偏爱,早已融入到她的潜意识中,影响了她的每一个决定。
02 生活中的“朱丹们”:重男轻女的普遍现象
朱丹的表现,并非个例,它只是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“重男轻女”现象。在很多家庭中,女孩从小就被教导要听话、懂事,要服从男孩,学会忍让,甚至把自己的需求和梦想压抑下来,只为满足家庭的需要。
这种观念同样渗透到职场中,女性往往因为性别原因面临各种职场障碍。许多企业在招聘时,普遍倾向于男性,认为男性更有事业心、更能专注于工作,而女性则因为生育、家庭等原因,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。即使女性的能力和潜力与男性不相上下,性别偏见依然使她们错失了许多机会。
长期生活在这种性别歧视的环境中,很多女性逐渐形成了自我贬低的心理,甚至不再认为自己有追求梦想的资格。就像那些被驯化的大象,尽管它们拥有强大的力量,足以挣脱束缚它们的绳索,但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却让它们选择了放弃挣扎。
因此,很多女性开始忽视自己的需求,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,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,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,往往源自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。
03 如何打破束缚,找回真正的自己?
正如波伏娃在《第二性》中所说:“女人不是天生的,而是后天形成的。”女性并非生来柔弱、依赖他人,而是被社会和文化塑造出来的。为了打破这一切,我们需要摒弃那些固守的性别观念,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和权利,努力争取平等的机会和尊重。
脱口秀演员唐香玉曾吐槽,自己来自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,尽管她拿到了硕士学位,但在家乡,她依然不能像男人一样享受平等的待遇。去年,她站在《喜剧之王单口季》的领奖台上,说:“未来我们都会非常有名,我们的血肉会继续疯长,我们会一直在这个桌上……”她的话语中充满力量和决心,这也代表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觉醒——我们不再甘于沉默,未来属于每一个敢于为自己争取的女性。
这些勇敢的声音,正在打破千百年来对女性的束缚,推动社会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。
最后,愿所有女性都能像唐香玉那样,在自己的生活中铿锵有力、不被束缚;愿她们能够昂首阔步,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,生生不息。
发布于:江西省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